“硬核”措施持續落地,我國化妝品監管步入“深水區”
“硬核”措施持續落地,我國化妝品監管步入“深水區” 时间:2025-07-05 07:38:01
5月20日,國家藥監局在北京啟動了全國化妝品安全科普宣傳周,這也是我國首屆針對化妝品領域的安全科普宣傳周。
目前,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化妝品市場。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,2018年1-12月,全國化妝品零售額達2619億元,同比增加9.6%,高於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,預計到2024年我國化妝品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。
不過,顏值經濟下,化妝品的安全隱患也越來越明顯,假冒偽劣、非法添加、虛假宣傳等現象層出不窮。
為了進一步規範化妝品生產經營秩序,守住化妝品安全底線,今年以來,國家藥監局在化妝品安全領域采取了一係列“硬核”措施,以期為消費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化妝品消費環境。⠀
今年3月19日,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布了《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》。其中,針對《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》(以下簡稱《條例》)部分條款進行了修改。
值得關注的是,《條例》由衛生部於1989年11月13日發布,自1990年1月1日起施行,至今已有近30年曆史,而此次是國家30年來針對該條例內容的首次調整。
總體來看,修改要求主要涉及三方麵:明確監管主體、兩證合一及非特殊用途進口化妝品的備案製度。
在去年的國家機構改革中,我國首個化妝品監督管理司成立。因此,《條例》中有關監管主體的內容也做出了相應的修改,將《條例》第三條、第九條第一款等條款中的“衛生行政部門”修改為“化妝品監督管理部門”。
在兩證合一方麵,《條例》第十二條中的“衛生許可證”修改為“化妝品生產許可證”,第十三條、第二十四條等條款中的“《化妝品生產企業衛生許可證》”修改為“化妝品生產許可證”。
而關於非特殊用途進口化妝品的備案製度,《條例》第十五條修改為:“首次進口的特殊用途化妝品,進口單位必須提供該化妝品的說明書、質量標準、檢驗方法等有關資料和樣品以及出口國(地區)批準生產的證明文件,經國務院化妝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,方可簽訂進口合同。首次進口的其他化妝品,應當按照規定備案。”
同時,第一直銷網注意到,5月11日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《國務院2019年立法工作計劃》,在42件擬製定、修訂的行政法規中,就包括“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(修訂)”,由市場監管總局、藥監局起草。
事實上,早在2013年,國務院就將《條例》的修訂列入了立法計劃。
2013年9月11日,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法製司公開發布征求《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》修訂意見。
2014年11月8日,《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(征求意見稿)》公開發布。
2015年7月20日,國務院法製辦公室公開征求《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(修訂草案送審稿)》意見。
2016 年 4 月,國務院辦公廳發出《關於印發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 2016 年行動計劃的通知》(國辦發〔2016〕18 號),通知第14條“完善法律法規體係”中,明確提要推動開展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的修訂工作,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負責落實。
2018年2月12日,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2018年立法計劃也明確指出,要繼續推動《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》盡快出台。
29年來,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、居民消費需求都發生了巨大變化,化妝品行業也得到快速發展,新產品、新技術不斷湧現。修訂《條例》已經是勢在必行。
從化妝品監督管理司的成立,到《條例》的修改,監管的細化和法律法規的完善,將極大地推動化妝品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。
今年1月10日,化妝品監督管理司發布了一篇政策解讀公告,對“藥妝”、“藥妝品”、“醫學護膚品”等概念重申了監管態度。公告指出,中國不存在“藥妝品”的概念,且宣傳“藥妝”、“醫學護膚品”等“藥妝品”概念均屬於違法行為。
隨後,《中國醫藥報》曝光了一些電商平台所售化妝品涉及“藥妝”的違法行為。緊接著,天貓、京東等各大平台紛紛自查,掀起“藥妝”產品下架潮。
1月31日,國家藥監局綜合司向各地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了《國家藥監局關於開展違法宣稱的非特殊用途化妝品清査工作的通知》(藥監綜妝〔2019〕7號),要求各省開展違法宣稱的非特殊用途化妝品的清查工作,清理注銷已備案的違法宣稱化妝品、進一步強化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管理工作、全麵清查以已上市的違法宣稱化妝品。
然而,無論線上還是線下,宣稱“藥妝”、“醫學護膚品”等概念的化妝品仍然大量存在。
為了進一步推進清查工作,4月30日,國家藥監局發布《關於開展化妝品“線上淨網線下清源”風險排查處置工作的通知》(藥監綜妝〔2019〕9號),宣布自5月開始,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化妝品風險排查處置工作。
通知要求,集中清理化妝品網絡銷售者、化妝品電子商務平台銷售的違法產品,同時嚴查包括“EGF(表皮生長因子)”、“幹細胞”、“細胞提取液”、“胎盤提取液”在內的涉及“藥妝”違法銷售和宣傳的行為。
結合“化妝品安全科普宣傳周”活動,國家藥監局還推動主要化妝品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於5月同步上線化妝品消費提示語:
據觀察,天貓已經上線了這個提示語。
業內人士認為,國家政策及相關部門的強硬態度,可能會讓那些過度宣傳的企業得到肅清和規範,淨化市場環境,但對於功效型化妝品市場本身,則不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。而在市場得到規範和淨化後,對於真正有品質並能滿足消費者所需的功效型化妝品而言,或許還能迎來更好的發展機會。
除了監管方麵存在問題,信息不對稱也使得化妝品消費者處於弱勢地位。
2018年,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收到消費者投訴、舉報、谘詢1124.96萬件,其中,化妝品的消費投訴同比增長246.7%,居投訴增幅首位。
據相關報道顯示,在化妝品的投訴中,絕大多數是化妝品質量投訴。在行業人士看來,由於市場盤子大、利潤空間大,護膚品、化妝品依然是假冒偽劣產品“重災區”。而很多消費者僅僅憑著“看廣告”、“看促銷力度”來選購,最終很可能因盲目購買、盲目使用引起不良反應。
因此,提高信息透明度,讓消費者能便捷地查詢到產品的相關信息,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消費者上當受騙。以往,消費者若想了解某化妝品的相關信息,須登錄原中國食藥監總局官網進行查詢,過程較為繁瑣。
不過,近期國家藥監局上線“化妝品監管”APP後,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現狀。
“化妝品監管”APP主界麵
這款APP兼具了查詢、科普、發布公告、投訴舉報等功能。其中主打的是化妝品查詢功能,用戶可以使用該APP查詢產品的有關注冊生產信息,一查便知其是否屬於正規合格產品。
據了解,該APP支持直接搜索查詢、輸入代碼查詢與掃描包裝條形碼查詢。在APP上,消費者還可查詢到化妝品行政許可檢驗機構、國家非特殊化妝品備案檢驗機構、化妝品生產許可獲證企業、化妝品抽檢等信息。
更重要的是,對於涉嫌違法的化妝品,消費者可以通過APP進行投訴舉報,極大簡化了投訴流程,改善了化妝品消費體驗。
官方表示,這款化妝品監管APP可以使用戶告別競價排名、遠離虛假宣傳、屏蔽消費誤導,它是一款更權威、更智能、更便民的APP。
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、副局長顏江瑛說:
守護公眾化妝品使用安全,監管手段要創新,要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,逐步將化妝品注冊備案、生產經營、監督抽檢等監管信息有機整合,構建社會各界參與渠道和平台,共同織就一張無時不有、無處不在的監管網。還要做好科普宣傳工作,引導公眾更好監督化妝品行業發展。
化妝品安全問題,是民生問題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。從近期監管層采取的一係列措施來看,化妝品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的懲處力度將進一步加大,化妝品監管將逐步進入深水區,我國的化妝品消費市場也將更加清明。